股票代码 : 833686 服务热线 :

400-168-9509

行业关注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400-168-9509
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天津市空港经济区中环西路86号汇盈产业园7号楼
邮政编码:300308
服务热线:400-168-9509
服务邮箱:SHUNHAOKEFUBU@126.com
服务 QQ:2395488556
网 址:HTTP://WWW.SHUNHO.COM.CN/
行业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关注

  • 今年以来,新冠疫苗接种导致的女性月经异常已在多国大量报道。


    多项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会影响月经周期并引起改变,例如周期剧烈波动和出血量增加等。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新冠肺炎疫苗诱发血小板减少以及~人体免疫系统有关。


    接种新冠疫苗后,近半女性月经异常

    今年7月7日,哥伦比亚研究团队在发表了题为“Menstrual cycle disturbances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会影响月经周期并引起改变,其中较 影响月经周期规律的疫苗是辉瑞和科兴。


    这项调查于2021年7月至2021年9月期间实施。研究人员通过社交网络向女性人群进行了随机调查,询问了社会人口学信息以及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前后的月经周期特征,纳入标准是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之前和接种疫苗的18-41岁具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女性。

    以下人群被排除在外:

    • 怀孕或哺乳期(过去6个月内);

    • 本身导致月经不规律或更年期提前的疾病史,例如厌食症、贪食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肥胖或低体重、子宫切除术或卵巢切除术患者;

    • 去年~新冠肺炎的女性。


    184名参与者接种的新冠疫苗为辉瑞(n=51)、科兴(n=53)、J&J/Janssen(n=33)、Moderna(n=15),AstraZeneca(n=13)以及其他(n=19)。


    研究发现:

    1.接种疫苗后,约49%的女性报告月经规律异常

    在纳入的184名参与者中,90名女性(48.92%)报告接种疫苗后月经异常,其中79名女性(42.93%)报告周期不规律(变化>9天),11名女性(5.97%)报告闭经;94名女性(51.08%)报告接种后月经周期规律。

     

    2.较 影响周期规律的疫苗是辉瑞和科兴

    接种疫苗后,辉瑞有9.8%出现闭经,科兴为13%J&J/Janssen3%Moderna6.7%AstraZeneca7.7%;月经不规律发生率:辉瑞39%,科兴为38%J&J/Janssen58%Moderna27%AstraZeneca38%

     

    3.接种疫苗后,约34.8%的女性报告月经持续时间异常

    120名女性(65.21%)报告月经在正常范围内(<8天),48名女性(26.08%)报告月经周期延长(>9 天),16名女性(8.69%)报告闭经/无经。

     

    4.接种疫苗后,约69.02%的女性报告月经流量异常

    69.02%的女性(n=127)报告月经流量异常:41.84%n=77)多,20.65%n=38)少,6.52% n=12)无。总体而言,30.97%n=57)报告流量正常。17名接种辉瑞疫苗的女性(9.23%)报告了量少,而其他人报告主要是量多(J&J/Janssen n=18Sinovac n=21Moderna n=9AstraZeneca n=6,其他n=7)

     

    5.接种疫苗后,约55.97%的女性报告生活质量受影响

    在报告月经周期改变的184人中,55.97%表示接种疫苗后生活质量下降。


    无独有偶,今年3月,约旦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也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结果表明:66.3%的女性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出现月经异常,阿斯利康、国药和辉瑞疫苗导致月经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8.4%、66.2%、65.4%;与接种疫苗前相比,接种疫苗后女性报告的平均月经持续时间和月经周期长度显著延长;86.8%的受访者在接种疫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症状得到~;56.2%的参与者表示接种疫苗后的月经异常对她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辉瑞疫苗曾被披露1000多种副作用

    今年3月,一份涉及辉瑞疫苗的38页的《授权后不良事件报告的累计分析》(以下简称《累计分析》)被披露,其中一份9页的附录《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清单》引发公众热议,因为它记录了公众较 为关心的信息——辉瑞疫苗的副作用。


    根据《累计分析》,截至2021年2月28日,共接收42086例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事件的个案,涉及158893个异常事件,大部分个案主体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其余来自56个其他*。



    疫苗数据文件披露辉瑞疫苗高达1291种副作用。常见副作用有肾脏损伤、急性心肌病、急性弛缓性脊髓炎、脑干栓塞、心脏骤停、出血性脑炎等;甚至还出现了很多先前从未报道的不良反应,如筋膜炎、眼部肿胀、面瘫、斑秃、过敏休克、妊娠过敏反应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癫痫等。

    辉瑞疫苗42086例异常事件个案展示


    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发生率”较 高的是~,占比24.1%,其次分别为发烧18.2%,疲劳17.4%,寒战13.1%,接种疫苗部位疼痛12.3%和恶心12.3%。


    干细胞可帮助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新冠疫情仍未扑灭,接种疫苗是具备的一种防护措施。那么,怎样避免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呢?干细胞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能有效帮助人体恢复平衡状态。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复制和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进入人体后会自动分化成各种细胞,从而对各系统出现异常的细胞进行多方面 修复和更新,使人体内部各脏器的亚健康得到改善并恢复健康。


    干细胞平衡机体十大功效:


    1.~再生



    促进~生成,改善微循环。


    2.肾脏功能调节



    定向修复肾脏细胞,~肾虚症状,帮助~。


    3.男性~调节


    转化为睾酮分泌细胞,提升体能,改善性能力。


    4.女性~调节


    查看更多>>

  • 2020年,全球干细胞产业规模将达4000亿元,下游干细胞诊治占据全球干细胞产业市场份额的50%以上,中国尚属空白市场。

    刚刚过去的四月,是干细胞诊治获得显著进展的一个月。

    监管层面,*食药监总局明确,细胞制品将按药品管理,并建议实施更多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卫计委开展第二批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以及上海市卫计委将干细胞写入《上海市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临床研究层面,中国首批胚胎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在郑州大学附属******启动;《Nature》与《Cell》刊发脐带血含有抗衰老蛋白及发现新型多能干细胞的消息,其中《Cell》文章的作者来自中国。

    多家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干细胞产业规模将达4000亿元,2017年中国干细胞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其中,下游干细胞诊治占据全球干细胞产业市场份额的50%以上,会进一步扩大,并且中国尚属空白市场。除此之外,上游存储业务,业已进入从脐带血到胎盘存储的“4G”升级。

    中下游前景巨大

    “干细胞临床研究有限放开”及“细胞制品按药品管理”的规定,预示着干细胞中下游产业开始加速。博雅控股集团(下称“博雅”)董事长许晓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物医药在经历了小分子和大分子爆发期后,正在进入细胞诊治时代。”博雅控股集团成立于2009年7月,由许晓椿团队联合无锡市政府,及北京大学、中科院、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苏格兰再生医学中心等七所研究机构发起成立,目前拥有30多家全资和控股的下属企业。

    干细胞产业由上游的干细胞库、中游的干细胞制剂生产研究和下游的干细胞临床诊治三部分组成。此前多年,中国企业主要集中于上游存储,如大众耳熟能详的脐带血存储,分布于北京、天津、广东、四川、山东、浙江、上海,代表性公司包括博雅集团旗下的博雅干细胞、北京脐带血库、中源协和、齐鲁干细胞等。

    细胞存储不仅培育了中国干细胞公司,而且利润不俗。数据显示,2011-2015年中国出生人口数均保持在1600万人以上,根据周边*和地区7%-10%的存储计算,我国干细胞存储市场规模预计在320-480亿元。以中源协和为例,其毛利润高达75%左右。公司2015年年报显示,细胞检测制备及存储的营业收入高达3.56亿元,营业成本为0.83亿元,毛利率76.51%。

    过去五年内,博雅集团在存储业务不仅保持了较高增长,而且平均利润年增长率达到58%。许晓椿说:“如果从成立之初开始算起的话,我们的年增长率超过220%,这是非常可观的。”

    2015年12月,*卫计委下发“关于延长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规划设置时间的通知”,决定2020年以前,在目前仅有的7家干细胞库基础上不再新设置脐带血公库。加上2015年8月科技部发布的《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有限开放了干细胞临床实验。政策目前并未放开产业上游,但逐步开放了产业中下游研究。

    巨大的细胞诊治需求和市场空间随之显现,目前,干细胞诊治在全球开展了多项临床实验,覆盖140多种疾病。理论上,任何干细胞异常性疾病,都可以采用自体保存的健康干细胞来诊治,修复、替代衰老损伤器官也是医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目前脐带血已经用于诊治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瘤、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粘多糖病、地中海贫血、骨髓发育不良症候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等80多种疾病。在我国,根据2009年11月卫生部颁发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诊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诊治技术适应症包括13类。而来自胎盘和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目前涉及的疾病领域已经超过了100多种,间充质干细胞成为了未来干细胞临床应用的主要趋势。

    虽然干细胞存储的利润十分可观,但干细胞制剂和临床诊治的利润空间更大、技术壁垒更高,并且市场存在很大空白。“在*上,干细胞存储只占整个行业的不到20%,诊治占据了半壁江山以上。”许晓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干细胞诊治又可以细分为自体干细胞诊治与异体干细胞诊治。过去几年使用自体细胞的临床应用大幅增加。”

    据统计,2016年干细胞市场规模100亿美元,其中干细胞诊治占据一半以上市场。预计到2020年全球干细胞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其中,存储只占全球干细胞产业市场份额的15.2%,而干细胞诊治占据全球干细胞产业市场份额的50%以上,并且会进一步扩大。

    中外差距尚存

    浙商证券等机构认为,中外尤其是中美在干细胞产业上的差距大约为10年。

    1992年美国脐带血库在纽约建立(中国为2002年),随后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全球有600多家注册在案的临床级干细胞库。而中国到目前批准了7家脐带血公库,对公库以外的私库目前法律上并不明确。此外,美国2004年建立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检测标准,2009年干细胞产品上市。而中国的脐带血干细胞检测标准有待完善,目前刚刚解禁临床实验。

    以干细胞检测、存储标准为例,目前中国仅有博雅干细胞通过了美国血库联合会AABB标准、世界卫生组织NRL和美国病理学会CAP实验室能力检测的三重*认证的临床级干细胞库。而国内尚未有较为完善的存储标准。

    上游脐带血库之外,差距的环节在中下游。其中,干细胞制备设备几乎由美国的赛斯卡和瑞士的BioSafe两家公司垄断,2016年分别被博雅集团和GE收购。赛斯卡是干细胞自动分离设备的全球核心制造商,其主要*产品有全自动干细胞分离系统、全自动手术室即时系统以及自动化细胞存储系统等。客户包括美国的脐带血库CBR,全球干细胞库纽约血库等。全球市场占有率在60%左右。

    下游临床研究及诊治产品方面,*上已经有10 种干细胞或技术获批上市并用于临床,如美国在2009年批准干细胞产品Prochymal上市,Prochymal的产品技术的估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但国内至今没有上市,大量产品处于在研阶段。在我国,干细胞研发尚处早期。早在2004年12月就由*食药监总局(CFDA)下发了干细胞临床试验批件,但至今没有一个获准上市。CFDA 共批准7项干细胞临床实验,而其他大多数干细胞项目是由机构自身开始的临床实验项目。2012 年叫停临床实验,至今仍没有批准上市的干细胞或产品。

    回顾中国的干细胞技术政策,2011年进入寒冬,虽然2015年开始,大量政策频繁出台,对干细胞技术变得宽松,但与干细胞研究前沿的*相比,还是过于保守和谨慎。

    产业链贯通

    随着政策推动,中下游干细胞诊治领域逐渐上位,企业纷纷向下游延伸。目前,博雅集团全球初个自体细胞诊治难愈型创伤技术,已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FDA并批准其重症下肢缺血(CLI)三期临床试验及多个一、二期临床试验。

    以重症下肢缺血为例,北京宣武利用博雅集团的自体干细胞疗法,于2015年申报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在2016年下半年获美国FDA批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许晓椿表示:“下肢缺血的干细胞疗法,博雅是目前全球在这个领域进展较快的一个。”

    重症下肢缺血是~被堵住造成的,表现为行走困难和后期下肢缺血导致的截肢。在美国,这一疾病每年造成20万例左右截肢,在中国更多。

    许晓椿解释:“过去的办法是通过插入导管使大血管通畅,但是能够插入的只能是大血管,而真正堵塞的微循环。通过自体干细胞移植,能使局部的血管网络重新生成。”

    博雅的重症下肢缺血的三期临床试验总共需要入选320多个病人,而且每个病人有12个月的后期跟踪,因而,此次整个临床试验从开始入住病人到全部完成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对于自体细胞诊治费用,许晓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国内还没有批准获得价格认定的产品,我们就拿博雅旗下的已经美国获FDA审批上市的自体细胞诊治难愈型创伤产品AurixTM为例。这一技术可把病人的痛苦从一年下降到几个星期,传统诊治方法每年大约要花费4万美元,而使用AurixTM诊治的费用下降到了每年一万五千美元。不仅缩短了病人痛苦,也降低了总体支出”

    不过,在重视中下游市场的同时,许晓椿强调,上游存储也存在更新换代的市场机遇。

    “上世纪90年代讲干细胞就是脐带血,但这只能算3G技术,因为脐带血的问题是细胞量不足,只能用到3岁。多份脐带血的混合使用被证明会导致自身免疫混乱。”许晓椿解释:“而胎盘是干细胞领域的4G技术,一个胎盘差不多两斤重,从中分离的干细胞是脐带血的20到50倍,占整个围产期组织干细胞来源的85%到90%。相较而言脐带血只占5%。”

    “两者的存储价格几乎一样,现在是时候从3G升级到4G了。”许晓椿说。





    查看更多>>


  • 大多数人的记忆力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近日,来自波恩大学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科学家在小鼠中证明,大麻可逆转大脑中的老化过程。用大麻活性成分进行长期低剂量诊治老龄小鼠能够使它们的大脑“返老还童”,回到两个月大小鼠的状态。这一发现为诊治痴呆症等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和其他任何器官一样,我们的大脑也会衰老,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老年人更难学习新事物,也更难同时将注意力放在几件事情上。这一过程虽然是自然现象,但也可能促进痴呆症发生。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减缓甚至扭转大脑衰老的方法。


    现在,波恩大学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小鼠中实现了这一点。这些动物寿命相对较短,在十二个月大时它们就会显示出的认知缺陷。研究人员在四周的时间内将少量THC(大麻中的活性成分)用于2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小鼠。之后,他们测试了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包括导向技巧和对其他小鼠的识别。给予安慰剂的小鼠表现出与自然年龄相关的学习和记忆丧失。相比之下,用大麻诊治的动物的认知功能与两个月大的对照动物一样好。波恩大学分子精神病学研究所的Andreas Zimmer教授报告说:“大麻诊治完全逆转了老年动物的认知功能丧失。


    查看更多>>

  • 5月8日,Nature Medicine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大作”,科学家们采用综合法——MSK-IMPACT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前瞻性的临床测序项目,收 集了10000多名晚期癌症患者的肿瘤及正常组织DNA序列、病理以及临床注释等各方面的数据。使用这些数据,他们确定了临床相关的体细胞突变、新的非编码区突变以及常见肿瘤与罕见肿瘤共享的突变标签。让人兴奋的是,研究人员将所生成的数据集对外共享(共享网址:http://cbioportal.org/msk-impact),使人们能够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针对罕见突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MSK-IMPACT。这项技术是科学家们在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开发,是一种基于NGS panel的杂交捕获技术,可检测与癌症相关的341个基因中的所有蛋白质编码突变、拷贝数变异、启动子突变以及结构重排。不过根据发现,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能够检测与癌症相关的410个基因。

    从MSK-IMPACT的工作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到,患者首先要签订肿瘤与正常序列配对分析的知情同意书,然后研究人员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作为正常DNA的来源,利用自动化的方法来提取肿瘤和血液样本的DNA,并使用靶向410个基因的所有编码外显子的杂交探针来制备文库,随后是测序、数据分析。所生成的数据结果加载到自家开发的基因变异数据库中,并手动检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基因组变化会在电子病历报告中显示,并被发送到机构开发的数据库中,这有利于自动化临床试验匹配,变异数据还会自动上传到cBioPortal中进行挖掘以及解读。



    上图勾勒了本文中成功测序的10336例患者的肿瘤分布类型,包含62种主要肿瘤类型,又细分为361种类型。

    与以往的大规模基因组鉴定研究不同,这项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全部来自晚期患者,他们有可能是分子靶向诊治的代表人群。另外,这项研究包含了300多个详细的肿瘤类型,这有助于人们理解驱动突变在所有癌症中的发生率,还有助于检测罕见以及不曾预料到的临床可行性突变。




    研究人员发现,在MSK-IMPACT研究队列中,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是TP53。TP53基因突变常发生在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中(98%),其次是发生在食管腺癌(89%)和小细胞肺癌(85%)中。总之,在62种主要的肿瘤中,有43种发生TP53突变的概率大于10%。


    KPAS基因突变是第二个常见的突变(15%)。KPAS基因突变在胰腺癌中为常见(90%),其次是在结直肠癌中(44%。)。KPAS基因在所有肿瘤测序中密码子突变较为频繁,其次到PIK3CAH1047、PIK3CAE545和BRAFV600,它们至少在20个主要肿瘤类型中发生突变。

    此外,研究人员们还分析了TERT突变、激酶的融合与重排、突变标签和体细胞超变以及临床可行性和效用性。

    他们表明,企业规模的肿瘤测序是可行的,以及利用综合的癌症panel来匹配血液样本也是可行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生成了一个广阔的数据集,包含了10945个肿瘤的突变、拷贝数变异以及基因组重排。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这项研究迈出了评估大规模前瞻性肿瘤测序的临床影响的一步,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癌症基因组学对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这些研究需要详细的纵向随访。此外,肿瘤测序的数据共享十分重要,只有共享才能发挥数据集的巨大潜力。



    查看更多>>

  • 5月7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的一项题为“Red Blood Cells for Glucose-Responsive Insulin Delivery”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及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利用修改版的胰岛素和红细胞创建了一个葡萄糖响应的智能胰岛素递送系统(glucose-responsive “smart” insulin delivery system)。

    顾臻教授


    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这一新技术能在1型糖尿病小鼠中有效降低血糖水平长达48小时。“80后”华人科学家顾臻教授是这一研究的通讯作者。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通过用化学方法将胰岛素绑定到一种称为葡萄糖胺(glucosamine)的葡萄糖衍生物上。然后,葡萄糖胺能够绑定到红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上,有效地将胰岛素连接到血细胞上。这一设计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布满胰岛素分子的红细胞。



    科学家们希望,这些装载了胰岛素的血细胞能够被注射到糖尿病患者中,发挥诊治作用。在当前的这一研究中,研究小组在1型糖尿病小鼠中初步证实了这一想法的可行性。


    一旦进入血液中,携带胰岛素的血细胞会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如果血糖水平很高,葡萄糖分子会有效取代血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上的葡萄糖胺。当葡萄糖胺从血细胞中释放出来,胰岛素也会随之释放。然后,胰岛素能够与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触发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反应。


    顾臻教授说:“简言之,这是一个完全不会引起排斥的智能系统。系统在需要时发生响应,使血液中葡萄糖水平正常化。”


    在这一研究中,科学家们将接受这一“智能系统”的诊治小鼠与其它三组小鼠进行了比较:1)接受盐溶液(saline solution)处理的小鼠;2)只接受修改版胰岛素处理的小鼠;3)接受未修改版胰岛素与红细胞混合物处理的小鼠。


    结果发现,接受“修改版胰岛素-红细胞智能系统”处理的1型糖尿病小鼠能够在超过2天内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其它组小鼠的“表现”是,血糖水平有所下降,但会在12小时内恢复到高血糖水平。


    研究人员还在一组健康小鼠中测试了每一种组合。结果发现,与其它组合相比,“修改版胰岛素-红细胞智能系统”降低了低血糖风险。顾臻教授透露,研究小组正在探索利用无痛微针(microneedles)来递送这一系统,而不是依赖于这一研究中所使用的传统注射。



    智能胰岛素贴片


    据了解,顾臻教授长期致力于智能递药体系的创新研发,曾入选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评选出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创新人物(35 Innovators Under 35)。研究小组开发出的“智能胰岛素贴片”曾入选《科学》杂志“2015年十大图片”(Top 10 images of 2015)。


    研究成果于2015年发表在PNAS杂志上。关于“智能胰岛素贴片”的原理、创新性、临床转化等问题,顾臻教授曾在接受生物探索采访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详见:专访北卡大学顾臻教授:“智能胰岛素贴片”或将终结糖尿病诊治注射时代


    近年来,顾臻教授研究组取得了一系列糖尿病诊治研究成果。他曾从120多名全美研究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由美国糖尿病学会颁发的2015年度“Pathway Award"大奖,成为了全美荣获该奖项的6位杰出研究者之一,并获得了162.5万美元的科研奖金。去年,顾臻教授荣获了2016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同年,基于上述“智能胰岛素贴片”技术,研究小组又开发出了“智能β细胞贴片”。相关成果于去年4月23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论文题目:Drug Delivery: Microneedles Integrated withPancreatic Cells and Synthetic Glucose-Signal Amplifiers for Smart InsulinDelivery)。


    除了糖尿病,研究组还将“贴片”的概念应用到了癌症诊治上。相关成果于去年3月发表在Nano Letters杂志上(论文题目:Enhanced Cancer Immunotherapy by Microneedle Patch-Assisted Delivery of Anti-PD1 Antibody)。



    研究中,科学家们首先将PD-1抗体与葡萄糖氧化酶一起装入纳米颗粒中,再将纳米颗粒装到微针中,将这些微针排列在贴片表面(上图)。使用时,血液会进入微针,血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酸,慢慢分解纳米颗粒。随着纳米颗粒逐渐被降解,PD-1抗体即可被释放到肿瘤中。


    研究人员在~瘤小鼠模型中测试了该技术,比较了微针贴片注射、将PD-1抗体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以及将包含PD-1抗体的纳米颗粒直接注射到肿瘤处三种方法的差异。40天后,40%经微针贴片注射的小鼠存活下来,且没有检测到残余的~瘤;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为零。


    此外,研究人员还检测了一种鸡尾酒疗法,即将纳米颗粒中同时填充了PD-1抗体和另一种免疫疗法CTLA-4抗体。采用微针贴片诊治40天后,70%的小鼠存活下来,且没有检测到残留的~瘤。


    查看更多>>

12 下一页 > 共2页,6 条记录